房屋加固改造是提升建筑安全性、延長使用壽命的重要手段,尤其對于老舊建筑或存在質量缺陷的房屋而言,科學合理的加固方案能有效解決結構隱患。作為建筑加固領域的從業者,我將從專業角度解析常見的加固方法、施工流程及技術要點,幫助讀者系統了解這一領域的核心內容。
在房屋加固改造中,首先需進行全面的結構檢測與鑒定。這是所有加固工作的基礎環節,通常由專業檢測機構采用回彈儀、鋼筋掃描儀等設備對混凝土強度、鋼筋配置進行檢測,并結合裂縫觀測、沉降測量等數據形成評估報告。根據鑒定結果,工程師會針對性選擇加固方案。常見的加固方法可分為直接加固與間接加固兩大類。直接加固包括增大截面法、外包鋼法、粘貼纖維復合材料法等;間接加固則涵蓋改變結構傳力途徑、增設支點等方法。具體方案需綜合考慮原結構類型、損傷程度及使用功能需求。
增大截面法是混凝土結構加固中最傳統且可靠的技術。其核心是通過增加原構件截面尺寸并配置新增鋼筋,顯著提升承載能力。施工時需先對原混凝土表面進行鑿毛處理,鑿毛深度不小于4mm,隨后植入抗剪鋼筋,間距控制在500mm以內。新增鋼筋需通過專用結構膠與原結構鋼筋焊接,最后支模澆筑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的細石混凝土。該方法適用于梁、柱、墻等豎向構件的加固,但需注意新增截面會導致建筑使用空間減小。
對于空間受限的場合,外包鋼加固法則更具優勢。該工藝采用角鋼、鋼板等型材通過結構膠和螺栓與原結構形成整體。以柱加固為例,先將四角打磨成圓弧狀,角鋼內抹環氧樹脂膠泥后緊貼柱角,用卡具臨時固定,再焊接橫向綴板形成鋼骨架,最后壓力灌注乳膠水泥漿確保結合密實。外包鋼法施工快捷,幾乎不增加截面尺寸,但需注意鋼材的防腐處理,通常采用涂刷防銹漆或包裹防腐卷材。
近年來,纖維復合材料加固技術因其輕質高強的特性得到廣泛應用。碳纖維布加固施工包含基層處理、涂刷底膠、找平、粘貼纖維布、表面防護五個步驟。關鍵控制點在于混凝土基面必須打磨至骨料裸露,并用吹風機清除粉塵;粘貼時使用專用滾輪沿纖維方向多次滾壓排除氣泡,搭接長度不小于100mm。相比傳統方法,碳纖維布自重僅為鋼材的1/5,且耐腐蝕性好,特別適用于大跨度梁板加固。
當建筑需改變使用功能導致荷載增加時,往往需要采用結構體系加固法。常見做法包括增設剪力墻、鋼支撐或轉換梁等。以某辦公樓改造為例,原框架結構擬改為數據中心,經計算需在縱向增設三道200mm厚剪力墻。施工時先在新舊墻體連接部位植筋,鋼筋植入深度不小于15d(d為鋼筋直徑),采用改性環氧植筋膠保證錨固強度。新增墻體頂部與梁底間預留20mm縫隙,用無收縮灌漿料填實。此類加固需特別注意新舊結構的協同工作,通常通過設置后澆帶或微膨脹混凝土減少收縮應力。
裂縫修補也是加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對于寬度大于0.2mm的活動裂縫,應采用壓力注漿法處理。先沿裂縫走向埋設注漿嘴,間距300-400mm,用封縫膠封閉裂縫表面后,從更低處開始注入改性環氧樹脂,直至上部注漿嘴溢出漿液為止。靜止裂縫則可采取表面封閉法,鑿V型槽后填充聚合物砂漿即可。
房屋加固改造施工必須遵循"檢測-設計-施工-驗收"的科學流程。施工前應編制專項方案并通過專家論證,施工中嚴格監控材料質量、節點連接等關鍵環節,完工后需進行載荷試驗或無損檢測驗證加固效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加固工程往往涉及多工種交叉作業,需做好臨時支撐體系的安全驗算,確保施工過程的結構穩定性。通過系統化的加固處理,可使既有建筑重新滿足現代使用需求,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。